主讲题目:多烯烃单体的可控聚合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主讲人:王文新 教授
时间:2025年7月10日(周四)上午10:30
地点:泰达校区八号楼B203报告厅
热忱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王文新,教授,国家级人才。现任安徽理工大学精准医学创新研究院创院院长、并兼任安徽理工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术院长,都柏林大学医学院查尔斯皮肤科学研究所讲席(终身)教授,浙江大学‘求是’教授。王文新教授与他带领的研究团队主要从事高分子可控聚合方法的前沿机理和临床应用研究,具体为高分子可控聚合机理和动力学控制策略及其在生物功能材料设计与合成中的两大方向应用。迄今已发表SCI论文260余篇,包括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顶级期刊。成功创办Vornia等3家生物技术公司,拥有36项发明专利,推动多项技术成果转化。荣获爱尔兰科学基金会首席科学家奖、DEBRA杰出患者服务奖等多项国际荣誉。担任29个国际研究基金评审专家和11家学术期刊编委,先后123次被国际会议和大学邀请作为主要报告人,并作为组织者、会议主席和召集人主办了34次国际学术会议,学术影响力广泛。
70多年前由高分子科学界的先驱P. Flory(高分子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和W. Stockmayer所定义的经典凝胶理论(F-S理论) 一直被视为高分子领域的经典理论。该理论认为多烯烃基单体的聚合会直接导致不可溶的交联聚合物网络的形成,这一预测也确实被无数次的实验观察所证实,故多烯烃基单体的聚合一直被视为链式增长聚合中不可控制的一类反应。然而,随着近三十年间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包括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等),一些与F-S理论预测相悖的实验数据接连被报道出来。尤其是近年来,我们通过将动力学控制策略应用于多种不同的可控活性聚合方法中,成功地将多烯烃基单体的可控聚合变为了可能,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两种迥异的新型高分子结构 - 高度内环化的单链高分子结构和由极短初级链加成得到的超支化结构。这一研究成果极大地突破了F-S理论的限制并刷新了高分子科学领域对多乙烯基单体聚合的传统认知。目前,在前期的工作基础上,已成功通过控制动力学链长,调节链增长环境从而改变高分子链增长方式的策略,利用廉价易得的多烯烃单体设计开发了三维结构可以得到精确控制的多种新型单链超内环化和超支化聚合物,且这些新颖的聚合物材料在生物医学方面展现了不同于传统线性和支化结构聚合物的巨大应用前景。